雁默:人民币台币1:1结算,是个促统好办法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最近,大陆学者的一篇文章经台湾媒体报道,成了该媒的热门头条。无疑,热门的主因来自于台媒的标题:“大陆学者抛两岸借鉴东西德 货币1:1结算”。

台币1:1兑换人民币,是不是发了?!对于只阅读标题的读者而言,此标题自然很吸睛,因此可以说,台媒抓到了吸引流量的重点。

阅读了该则新闻内容,再对照学者原文后,我认为台媒其实并没有曲解原意,只是没有完整将学者较为周延的措辞都刊出来而已。媒体的目的是抛出一个思路给社会讨论,简化原文有其必要性,一旦引起了民众的兴趣,再做深入探讨与厘清也不迟。今天,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个人认为,大陆民间学者不妨多抛出一些新思路,天马行空也无妨,重点是要促发两岸民众的讨论热情,也让台湾社会对统一有不同的想象。需要严谨慎重的只有官方立场。

所谓“1:1”,是指“两岸贸易结算”,且也只是作为参考值,并强调比例有待相关单位商榷,未必照搬两德模式。

在全文中,“1:1”只是该文促发新思路的一个部分,原文的主要意旨,是厘清“融统”的工作,反对“什么都要融”的概念,以免“一国两制”被台湾人民误解为“一国一制”,反而搞坏了融统的初衷。原文认为应该避免之处,是在政治、法律与意识型态方面,不宜“促融”,因为那在实践上与“一国两制”是矛盾的。

简单说,什么都要融,那就是“一国一制”了。所以原文主张,两岸融合发展政策需要大陆各有关单位精准理解,扬弃教条式的形式主义。

从台湾观点看,当然,厘清“融统”的工作不会受到什么关注,但“1:1”就非常具体而刺激了,所以以下就先说说“1:1”。

“1:1”好啊,但换了钱以后你得让我跑

东西德统一,确实是史上不多见的和平统一模式,令人心生向往,然而,东西德统一的过程也是风波不断,当时的两德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且至今东西两边都还有点怨偶的感觉。

当然论者也可说,相对于和统的价值,付出的这些代价都不算些什么。不过,若论“心灵契合”,即便在今天,德西与德东地区的民情仍有隔膜,柏林围墙依旧存在于东西居民的脑海里,这是不争的事实。

换言之,“心灵契合”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值得为此努力,但不能当作统一工作的前提或必要条件。民心工作应该要做,但无法求速效,也不能搞“攻坚”。关于此,原文也强调,融统工作不是只有统一前,统一后也须持续,是个长期工程,因此界定作法很有必要。

两德模式之所以不适合两岸模式,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即“外力介入”。两德统一没有什么外力介入,就算有也不成气候,但两岸现在主要的“围墙”,正是外力介入。

就算外力因素消失,统一也不是水到渠成,但至少和统的可能性大增,所以问题就在于如何抹除外力介入。个人认为,外力就像病毒,永远无法完全抹除,只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抑制。

在两岸问题上,无法尽除外力的状况下,实行“1:1”会发生什么事?直观上就是,台湾人可零成本多赚大陆钱,再向第三方购买拒统的各种工具,以作为长期独立的资本。换言之,此举形同给外力多一条管道滋养分离主义。

另一方面,理论上,台币升值四倍,就算两岸贸易可持续畅旺,对其他地方的出口就完蛋了。若台币只对人民币升值,那是现有供应链的大灾难,现实上并不可行。

需强调的是,原文有设下条件,即“1:1”贸易结算的基础是坚持一中原则,反“台独”,与大陆共谋统一,在大陆设有分公司等等,以防止“台独”借此管道套利。问题就在于如何辨明“台独资本”?台积电算不算“台独”?还是算美资?

事实上,此前就有某亲绿台湾作家对“台独”丢出这个心灵拷问,“1:1”要不要统?资产一夜涨四倍多,直觉反应当然同意啊,但后来该作家应该经过一番盘算,机警地加了条件“大陆方面不得设前提”。

去年,陆媒一篇文章称,两岸统一后,台湾民众每年每人收入可提高台币2万多(因为可省下60000亿军费),这位作家又呛“台币无条件1:1换人民币,先表示一下诚意再说”。

说到底,无脑无势的“台独”以为资产涨了方便移民,但若设前提就不妙了。而对掌权的“台独”而言,腐败的魅力在于“我有你没有”的特权,2千万人资产都涨,然后他们得因此放弃特权,当然打死不干。

两德模式不适合两岸

原文借鉴两德统一的用意,在于阐明诉诸全民的经济诱因,能有效压制少数分离主义特权分子,这便是融统的要义。然而,此思维至少有三种陷阱。

其一,双方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经济诱因才谈得上促统的效果,但若排除不了外力介入,拿到好处的那一方就会借此“引清兵入关”。

其二,东德是从集体主义转向自由主义,对一般人而言比较能接受,但要台湾社会从自由主义转向集体主义,难度就拔高,经济诱因恐不足以让一般人愿意牺牲自由,哪怕有限度的牺牲对社会整体发展是好的。

其三,如果统一前就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何要追求统一?如果追求统一才能得到这些好处,那与现在的惠台措施是否矛盾?

关于陷阱二,按原文主旨,融统不能违背“一国两制”概念,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不能碰,那意味着台湾人不必“牺牲自由”就能拿到好处。保持现行的“自由”包含了欢迎外力介入,容纳“台独”思想,于是又落入了陷阱一。

关于陷阱三,关键在于时间表,无限期惠台怎会让台人有动力促统?维持现状比较爽不是吗?只要操纵民众认知的媒体主要掌握在分离主义者手里,一切都会被妖魔化,就像“统战”原本是正面词汇,被妖魔化后就成了“不流血的侵略”。

所以才说,两德模式尚不适合两岸,此模式需要在台湾内部具有愿意促统,并有能力说服民众的掌权集团,而且此集团还得有能力排斥外力介入,否则,大陆一切的单方让利,不但打水漂,而且往往还会掉入资敌的陷阱。

想借由人民的力量去否决掌权者,那人民必须有革命的觉悟才行,小打小闹的程度是不行的。如前年的“反莱猪公投”,大部分民众都不愿吃美国莱猪,但在非选举季节,连投个票反对都懒得去,因为人民普遍信了民进党的洗脑,不想吃可以不要买,以为自己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两德统一,并不是心灵契合,而是“凑合著试试看”,前总理默克尔坦承,至今德东民众还怀念前东德的若干好处,即便他们在统一后得到了西德的自由、开放与充沛物资。

信任,才是民心工作的重点

在和统的范畴下,原文最终还是绕回经济拉力,而这似乎已是唯物论事的极限,只能寄希望于经济利益。但谈民心,只用唯物观点当然是不够的。

融统与“一国两制”真正的阻碍在于“信任”,只要缺乏信任,就算不设前提的“1:1”,也会被被误导为“统一后就会被取消”。关于此,ECFA就是明证,先是被说成“糖衣毒药”,等抹黑者执政后继续拿经济好处之余,政治走向还急速脱离大陆。

逻辑矛盾对“台独”与其支持民众而言是不存在的,他们的逻辑是赖清德曾说的“卖鱼不卖身”,钱是可以白拿的,而且还能说成是大陆需要台湾,放下筷子骂娘,刚好而已。

缺乏信任,莫说“一国两制”,就算抛出邦联制,让台湾加入联合国,台湾也不会因此自主促统。只要“不信”,任何好处都等于零。而大陆想在台湾人民间建立信任,且信任到可以接受统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台湾社会接收到的信息,主要都来自绿营与西方,他们传播的信息,终归就是一句“中国不可信”。

但话说回来,“信任”这个词虽属正面意义,但策略上也可给予负面意义,即“坚信战争是可能的,而且迫在眉睫”。或是,“只要搞到战争,统一后什么好处都没有,而且可能一国一制”。

原文主张,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需要坚持开放思维,个人很是赞同,请大陆学者也考虑将“信任”的负面意义也纳入和统战略,不要受限于正向惠台,因为“恐惧心理”大于一切。个人经验是,身边没人在谈惠台措施,但都忍不住得谈“战争与和平”。

东汉末年荆州名士蒯越曾言: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在美国反华之前,可谓平世,“先仁义”是对的,大陆在马英九时代也确实这么做了,因此才让分离主义者没有太多杠杆煽动仇恨,顶多就是深化对大陆的不信任感。

美国积极反华后,可谓乱世,华盛顿在台湾问题上只会不断搅局,干涉,支配,并尽可能将问题国际化,这个时候,只谈仁义就未免太呆。不过,也正因为有此前的仁义基础,美方现在很难将台湾民心乌克兰化,用力过度反而揠苗助长,日日推销“武装到牙齿”,只会引起台湾人反感。

人在大陆,要怎么在台湾促统?

谈到信任与融统的关系,就得讲一件令我不解的事。

原文有些篇幅谈到让台湾人在大陆方便就业,甚至担任公务员的惠台探索。或许我视野有限,一直不明白到大陆生活的台湾人要怎么促统?促统者得住在台湾才能发挥效益不是吗?

相反,在大陆混不下去只好回台湾的人,倒是日日批评大陆,成了绿营的最佳文宣。例如昨天,我逛到某观光景点,展览主题是书法,某书法家演讲时称自己曾长年在大陆工作,回台是因为“大陆太独裁”。

查了一下,该书法家是中国美术学院(前浙江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在“太独裁”的地方倒是生活了很多年。

以前说过,在哪儿生活就怨哪里,台湾人在大陆经商失败或因其他负面因素而回台的,当然会说大陆坏话,而“大陆太独裁”则是掩饰自己问题的最佳借口,到底有多少成分真的是大陆方面的问题,只有批评者自己心里清楚。

反观在台湾生活,并积极说大陆好话的台湾人,连要在对岸办个银行卡都非常困难。拿我自己为例,为了处理稿费,4年前拿台胞证办银行卡,被8家银行接连拒绝,因为他们只认台湾居民居住证,而要取得这个证,需要在大陆居住半年以上,还要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才可以。

而这还是4年前,今年因为我换手机,发现手机银行无法登录,原因是APP改版后需要脸部辨识,于是跑了一趟大陆临柜办理,结果又被拒绝,因为银行说脸部辨识需要在办理居住证流程时做,银行不能做。换言之,我只能用旧手机,手机一旦坏了,连查询余额都不行。

请问,白跑一趟的来回机票谁会付给我?倒是那位书法家,理所当然是有大陆银行卡的。

光是这位书法家与银行卡的事,我就看不懂大陆把谁当自己人,惠台措施对促统的效果能有多大?直觉上,政策是把某些台湾人融进大陆了,但融不到绝大多数住在台湾的人。

而且,根据台“主计处”上个月的统计,台湾人赴大陆工作的人数连续八年递减,主因是供应链调整。而这趋势也显示真正到大陆创业的年轻人其实并不多,比较多的是到大陆分公司上班。

至于在对岸做公务员,根据两岸条例,在台湾是违法的,要罚款,甚至有刑责。

原文在阐明“一国两制”与融合发展工作的关系上是很有道理的,借鉴德国的例子,一定程度也有启发意义,唯在融统的理论上,没有考虑到关键的外力介入问题。而按其文意,融统的意义在于借由人民的力量逼执政者促统,但惠台措施却主要是嘉惠在大陆工作的少数台湾人。

至于1:1,个人认为没必要,也不会有效果。根据经验,没有什么比得上围台军演有效。哪次军演若引发空袭警报,那会有神效。

原文提及,借鉴德国案例,给台湾人旅游补贴常到大陆走走,促进认识是挺好的,但没银行卡,如何用手机付款呢?手机付款最能直接感受大陆的进步不是吗?在大陆用现金付款的不都是外国旅客吗?

和统高难度,却是最佳解,涉台学者在千难万难中找和平出路,确实辛苦。“1:1”虽不是好主意,但很吸睛,可以达到关注效果。也可研究下统一后没收所有“台独”资产,看每个人能分到多少钱。

从中下阶层的被剥夺感下手,重新分配台湾财富,可能更有吸引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标题:雁默:人民币台币1:1结算,是个促统好办法吗?

地址:http://www.hmhjcl.com/gzdm/1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