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修复困难重重,“吸走”欧洲制造业各国竞相发力

能源供应一波三折,关于如何“吸走”欧洲制造业的争夺,东欧和东南亚短板明显,中美两国各自发力。

“北溪”天然气管道突然被破坏,震惊的是世界各国,恐慌的则是欧洲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此前俄罗斯只是把住了“北溪”的开关待价而沽,而现在随着不知名的外力破坏,根据损坏的情况“北溪”短期内想要恢复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已近乎不可能。

民间用气欧洲各国在一番高价恶补之后已经有了差不多的储备,也能鼓励民众略微克服一二,工业用气则将受到严重影响,从美国飘来的高价LNG船数量和载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欧洲大陆的产业用气要求,差额较大。

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制造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俄乌冲突以来持续的能源不稳定,已经让嗅觉敏锐的欧洲企业被迫开始了从订单流转到产能迁移的自救之举。这其中,尤其以汽车、化工等领域为主。受限产业基础和市场规模,东南亚和东欧少许消化了一些订单,较多的订单流向产业链更完备、市场需求更强烈的中国,而产能的迁移,则成为中国和美国的竞争焦点——在“吸走”欧洲制造业这一目标上,两国各有优势,竞合关系也颇为复杂。

欧洲制造业,准确地说是德国、意大利与西班牙等少数国家的经济正在反复经受能源短缺的折腾,意大利的选举结果已经说明了问题所在,德国出现了数十年未见的贸易逆差。

然而其他欧洲国家却可能从这乱局里获利:核电发达的法国有自己的能源供应,甚至可以向德国出口以拿捏对方;北欧三国一方面有新能源一方面有油气资源,只恨没有地方和人手承接德、意等国的企业;东欧国家过去为德国贡献了大量的高教育人口和基础工人,现在它们可以反过来接收一部分德国的制造业了;波罗的海三国不差钱,只要能让俄罗斯不快乐就行……

被“吸走”的欧洲制造业产能终有回流的时候,但现在,如何在全球经济下行时期吃到这一波红利才是关键。

印度似乎做好了准备,有的德国企业如汽车零部件企业Bgra就一边将产能转至捷克,一边考虑在印度落子一二,但几年来数千家外企从印度跑路让德国企业心存疑虑,实际动作较少,反而是美国企业加大了在印度的投资。至于东南亚国家,欧洲企业只看得上在现代制造业与金融科技上实力强劲且利好政策步幅极大的新加坡,新加坡各大工业园正迎来欧洲企业的入驻潮,其他国家由于孱弱的产业基础与尚有待加强的基建而不予过多考虑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则已被从中国转移而至的企业占据。

过去数月加速布局中国或临时转向中国的欧洲企业,以化工企业与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为主,也有半导体与生物领域的投注。欧洲化工巨头如巴斯夫、英力士、壳牌等今年以来动作频频,失去了俄罗斯廉价能源的欧洲化工企业必须另辟蹊径巩固自身的行业地位。

巴斯夫的三期工程价值百亿欧元,英力士与中国石化的三项协议价值70亿美元;巴斯夫搞出了中国化工领域的第一个完全独资企业,英力士与中国石化的两家均分股份企业分别落子上海、宁波和天津建设化工项目;壳牌和中海油的云签约敲定了160万吨/年乙烯的惠州项目——中国最有价值的经济发达地区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悉数在列。

海南自贸港也迎来了道达尔能源的关注,所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涉及领域广泛。德国科技公司默克在医药、生命科学和电子科技三条赛道同时加注中国:半导体薄膜材料和电子特种气体的量产工厂、OLED材料生产基地、生物安全检测机构或已建成或将在明年正式运营。

但真正的获利者是美国产业界,能源巨头的海量收益只是一波快钱,产能和工作岗位才是被看重的长远收获。钢铁制造企业安赛乐米塔尔将德国工厂的产能转给了位于美国的工厂,荷兰化学公司OCI扩建设在美国的工厂,宝马宣布加重投资在美国的电动车市场,此外,大量的德国企业正在被美国资本加速持有,巴菲特对巴斯夫的持续加仓最具代表性。

大量的德国企业选择在美国提高生产能力的原因非常简单:美元的高稳定性和北美市场的超大容值,以电动汽车为例,美国销量排行榜上,除了特斯拉、福特和日韩车企,德国品牌拥有可观的占比。但“强龙难压地头蛇”,福特已经开建最大最先进的汽车生产基地,美国电动车第一品牌特斯拉已经放弃了德国柏林的工厂计划跑回了美国,而且特斯拉还有中国上海工厂成本低廉的源源产出。

德国拥有全球2700家隐形冠军企业的近一半,这些德国企业因为体量不大,抗风险能力并不强,这一波产能转移潮里,就算它们留下了总部在本土,转移出去的部分免不了受损和失去主控权——谁能尽量多的得到这些德国中型企业都将获利重大,目前看来,我国在这一块的争夺上并未有多少优势。

市场需求、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原料供应、能源成本——和真正的赢家比起来,我们耐以吸引欧洲企业产能乃至资本的筹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那么多,那么独一无二。

标题:“北溪”修复困难重重,“吸走”欧洲制造业各国竞相发力

地址:http://www.hmhjcl.com/gzdm/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