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版《三体》,“魔改”背后不只是文化差异

全球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制作的网剧《三体》自上线以来,虽然在欧美评论圈口碑尚可,在中文世界却差评不断。剧情的大幅删改尤其引起了原著粉丝不满。从播放数据上看,该剧开播四天后就登顶93个国家和地区的播放榜首,同时带动了原著小说在亚马逊平台上的销量。但这种面目全非的“文化出海”是很多原著粉丝不愿看到的。

网飞版《三体》进行“魔改”的原因不难理解,海外的付费用户才是这部剧要抓住的有效流量,他们大多没看过原著,所以必须以他们最容易进入的方式改编。但即便基于这个原因,原著中深邃的科学性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都被牺牲了,还是非常遗憾。不只因为此前许多评论指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还有流媒体与传统电影、电视剧制作逻辑的区别。

故事题材与传播媒体是有适配性的。正如今年正值风口的互联网短剧专为竖屏而生,其选用最多的就是情节夸张、冲突强烈的霸总、逆袭故事。流媒体也有适合制作的题材,而史诗故事可能恰好在其适配区之外。这篇文章将以网飞版《三体》为切口,尝试分析那些和流媒体逻辑不兼容的题材类型。

撰文|海客

作为中国科幻的扛鼎之作,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不仅在国内有着非常多粉丝和读者。在国外也有着十几种语言的翻译版本和百万级别的销量。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日本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等,也都是《三体》系列的书迷。可以说,《三体》系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中国流行文化产品的出海之旅。

《三体》原作的魅力,自然会让人期待,在美国强大的电视剧制作工业体系之下,网飞版《三体》剧集能够生动再现原作中那些奇妙的科幻设定、精巧的故事与结构,以及原作所表达的中式思想内核与美学表达。稍早之前上映的维伦纽瓦执导的电影《沙丘2》,也让人们看到了经典科幻作品中的这些特质,是可以做到近乎完美的影视化再现的。

但是,与上线之前的期待不同,网飞版的《三体》剧集在播出之后,却因为对人物和情节的删节改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大量的争议与讨论。日本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就在个人社交媒体表示:“我真的很希望人们读一读原著,对于原著粉丝来说,我可能会推荐腾讯版(《三体》电视剧)。”

那么网飞版《三体》的改编,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创作理念,才会使得主创团队要对原作进行如此大刀阔斧的改编呢?

网飞版《三体》剧照。

“短平快”网剧模式遇到宏大史诗

虽然同为经典科幻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但是维伦纽瓦的电影版《沙丘》系列和网飞版的《三体》剧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

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对于电影观众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带有唯一目的性的,具有仪式感的行为。电影院沉浸式的观影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隔绝了日常生活,从而可以保证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这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注意力是集中在电影内容上的。在这个前提下,优秀的电影的创作者,是可以专注于电影内容的表达,而无须考虑怎样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的。

正因为此,维伦纽瓦执导的《沙丘》可以用相对缓慢的节奏,去以画面再现沙丘世界的完整风貌。而这种再现整个世界的宏大感,并不是电影的某一个片段所能体现的。因此,在观看《沙丘》时,观众获得的不是观影过程中不断被刺激的即时满足,而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完整的观影体验所带来的满足感。

对于电视剧来说,这种仪式感和目的性是不存在的。电视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极其普通的日常活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是没有严格的边界的。这就要求,相较于电影,电视剧要更加能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更加强调即时的反馈与刺激。

对于传统的在电视上播放的电视剧来说,唯一能够保证的播放时间上的唯一性。传统的美国电视剧,一般采取每周一集,固定时间播放的模式。对于想要观看某个剧集的观众来说,几乎唯一的观看方式就是每周固定的那个时间在电视上观看。

而到了流媒体时代,这种时间上的唯一性也已经不复存在了。流媒体时代电视、手机、平板一个账号多设备无缝切换的观看模式,以及随时暂停,随时回看的便利性,正在改变观众们的看剧模式。

网飞版《三体》剧照。

正如美国专栏作家洛里·博格曼在《这是鸟!这是飞机!这是商业!》所写的:她的孙子们从小就习惯了在网飞和亚马逊金牌会员等流媒体平台。当这些孩子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观看电视上播放的电视剧时,他们的注意力会时不时地被上厕所,吃东西之类的琐事打断。而当博格曼告诉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剧,是没有办法暂停或者回看的时候,这些孩子露出了异常困惑的表情。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观看方式更加的多样化与碎片化。而频繁暂停的碎片化观看方式,会极大影响观看的体验和代入感。进而导致“暂停”发展成“弃剧”。因此,作为制作方的各大流媒体平台,为了抓住观众注意力,会更加强调剧集的即时反馈与刺激,力求让观众一口气不停歇地看完。

正因为此,相较于之前那些在电视台播放的“传统”美剧,网飞等流媒体平台制作的剧集,往往有着更快的叙事节奏,以及更多、更频繁的内容爆点。例如,由美国有线电视频道原创的,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视剧之一”的《绝命毒师》,其节奏和故事展开,相较于网飞的绝大多数剧集,都要慢上很多。

但是,当这种讲究“短平快”,追求即刻反馈与爆点的制作理念,遇到大部头的经典作品改编的时候,就往往会出现问题。

以流量为锚点的制作逻辑

现在对于网飞版《三体》的正面和负面的评价,大多数也都是基于这种创作理念而来的。网飞版《三体》的正面评价,大多都在说,这是一部制作精良,节奏明快,可以轻松无门槛观看的剧集。这些正是美国成熟的电视剧工业体系,以及流媒体平台制作理念的强项。

而负面评价,则往往会指出,网飞版《三体》对于原作人物,剧情以及科幻设定粗暴的扁平化、简单化处理。实际上,这些对原作魔改的处理方式,同样也来自于流媒体平台的制作理念。

对比腾讯版《三体》和网飞版《三体》的评价,就会发现,对于两者的评价,恰好呈现出了某种“共轭的互补”。对于腾讯版《三体》,正面评价大多来自于剧集对于原作人物,情节和经典名场面的忠实还原,而负面评价则一般会指出节奏拖沓,涉及核心设定的部分稍显晦涩等问题。

但是,实际上,腾讯版《三体》和网飞版《三体》在制作上采取的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改编策略,恰恰是出于同一种制作理念下的结果。那就是,尽可能满足最大的潜在观众群体的需求。

对于腾讯版《三体》来说,它的主要受众就是以国内科幻迷和三体迷为主要群体的国内观众。这一群体最重要的诉求,就是看到原汁原味的《三体》原作被影视化。而之前艺画版《三体》的惨状,也证明了,在国内,“魔改”《三体》原作会是什么下场。在这种情况下,腾讯版《三体》的制作,必然会采取尽量照搬原作的改编方式。

腾讯版《三体》海报。

而对于网飞版《三体》来说,面临的就是另外一个情况了。网飞版《三体》的主创之一大卫·班纽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三体》在中国很受欢迎,但在西方观众层面还没有达到同等状态,不过,我见过的来自中国的每个人都读过《三体》,或者他们会说‘我家里的每个人都读过《三体》’。乔治·马丁的书《权力的游戏》甚至在改编之前就已经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但即便如此,你也必须做你认为适合这一系列作品的事情,而且通常这意味着偏离文本。”

而网飞版《三体》1.6亿美元的投资成本,也使得这部剧集必须得吸引足够多的观众观看,才能收回成本进而盈利。网飞版《三体》所做的这些改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为了观众最大化。

据说,霍金的《时间简史》出版时,出版商对他说:“一本书中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减少一半读者。”同样的,《三体》原作中那些最为读者称道的,代表着科幻想象力极限的内容,在网飞的制作团队看来,也是会导致观众减少的“公式”罢了。

这其中被诟病最多的改动之一,就是汪淼的“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在原作中,“宇宙闪烁”是在微波背景辐射层面的整体震荡。为了看到这番景象,汪淼专门去到了中科院国家天文观测中心的射电天文观测基地。所有的这些铺垫,是为了说明宇宙背景辐射的长期稳定性。而三体文明能够随心所欲改动如此基本的物理现象,说明它们有着远超人类的科技水平。

这也就是为什么,汪淼在看到宇宙闪烁时会有那种发自内心的震撼:“就这样,他看到了宇宙背景辐射,这红光来自于一百多亿年前,是大爆炸的延续,是创世纪的余温……他看到了天空的红光背景在微微闪动,整个太空成一个整体在同步闪烁,仿佛整个宇宙只是一盏风中的孤灯。站在这闪烁的苍穹下,汪淼突然感到宇宙是这么小,小得仅将他一人禁锢于其中。”

所有的这些,对于阅读《三体》小说的读者来说,遇到硬核的内容,不管是放慢节奏,还是暂时跳过,又或者合上书本去查阅资料,然后再回来接着阅读,都是合理的做法。但是,对于流媒体平台的电视剧来说,不管观众按下“暂停”按钮,是停下思考还是去网上查资料,都是制作方想要尽量避免的。

正是在这种理念之下,网飞版的“宇宙闪烁”被魔改成了肉眼可见的“天空眨眼”。这当然显得通俗易懂了许多。但是不可避免地失掉了原作中的魅力与内核。

基于同样的理念,《三体》原作中的人物也被或者魔改,或者做了扁平化,简单化处理。作为主角团的“牛津五杰”,将原作中包括汪淼在内的科学家,变成了青春校园剧式的“伙伴冒险”模式。这既降低了原作硬核的门槛,也增强了作为网飞主要用户群体,美国青少年的观看代入感。而包括叶文洁、史强等在内的角色也统一做了脸谱化的简单处理,方便观众在第一时间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态度。

网飞版《三体》剧照。

在此基础之上,原作关于全体人类的宏大命题,被降格成了主角团之间互相产生爱恨情仇,一起去解决问题和危机的悬疑剧集,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

这不是网飞版《三体》这一部作品的问题,也不是网飞这一家的问题。甚至,全球的流媒体平台都存在这个问题。

有论文(《加速的碎片:新媒体环境下视频播放行为的时间转向分析》)指出:“正如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视频还是其他形式的媒介文化产品,生产者都竭尽可能地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因此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自主性。但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偏好,导致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愈演愈烈,同时在社会加速下,人们期待文化产品的呈现在时间上不断压缩,生产者因此依然保持着上位者的姿态来调配和控制文化产品,而原本需要投入时间和感情的文化产品也逐渐失去了灵韵。”

实际上,近几年美国几大流媒体平台制作的改编自经典作品的电视剧集,比如Apple TV+(苹果公司的流媒体视频服务)花重金基于阿西莫夫同名原作改编的《基地》,以及亚马逊基于托尔金的原作改编的《指环王:力量之戒》,都有着与网飞版《三体》类似的问题。《基地》剧集完全没有显示出原作的宏大感,反而因为剧情过山车式的快速推进被批评像“家庭伦理剧”。英国《卫报》的评论表示:“一整个银河系的钱也救不了苹果的星际垃圾。”

网剧《基地》第一季剧照。

例如,为了让尽可能多的观众可以无门槛观看,所有涉及科学的硬核部分,都做了简单化的处理。于是,在网飞版《三体》中,叶文洁要不厌其烦地解释:“43+8=51”,说完之后还要对着一脸无法理解的杨卫宁说:“我已经简化了。”而在《基地》剧集中,作为整个银河帝国中数学天才的盖尔,剧集中表现她作为数学天才的方式,就是让她在一个人的时候默念素数。

同样的,对于原作中复杂的剧情和设定,在剧集中都被扁平化,简单化地压成了一张大饼。例如,在《基地》剧集第一季的最后,面对两个星球数百年间相互仇恨的战争。剧集给出的解决方法是让谢顿本人机械降神式的出现,然后几句嘴炮就消弭了仇恨与战争。而在《指环王:力量之戒》中,原作那复杂而又详尽种族与势力的设定,在剧集中也几乎看不到多少体现。

这种制作理念,体现出的是当下时代以大数据为导向,以最快速抓住用户的快消品为卖点的互联网经营模式。而作为天生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各大流媒体平台,会以这种理念来制作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必然。但是,对于那些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沉浸其中,用心体会的经典作品来说,如此制作,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可惜。

参考资料:

1.洛里·博格曼,《这是鸟!这是飞机!这是商业!》,2020.9https://www.limaohio.com/archive/2020/09/03/lori-borgman-its-a-bird-its-a-plane-its-a-commercial/2.Amit Katwala,Netflix’s 3 Body Problem Adapts the Unadaptable,2024.3https://www.wired.com/story/netflix-3-body-problem-benioff-weiss-woo-interview/

3.孔祥蕊 李晴,《加速的碎片:新媒体环境下视频播放行为的时间转向分析》,《影视戏剧评论》2023年第二期

4.彭郑子岩,《口碑沦陷,苹果掷了重金但Apple TV+仍然不争气》,界面新闻,2021.10

5.Lucy Mangan,Foundation review-a galaxy of money can’t save Apple’s Star Dreck,2021.9

https://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2021/sep/24/foundation-review-apple-tv

作者/海客

编辑/荷花

校对/柳宝庆

标题:网飞版《三体》,“魔改”背后不只是文化差异

地址:http://www.hmhjcl.com/xiwanji/175676.html